🔍 2025 Q2 健保新制「醫院個別總額」上路!醫界、媒體與民眾關注焦點 🔥
- 亞洲灣醫智庫
- 4月17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5天前
🌟 關鍵變革一次看懂 x 亞洲灣醫智庫深度解析
保新制「醫院個別總額」,醫院、媒體、民眾話題中,尤其是醫院經營者。這波改革的核心目標還是“分級醫療”,想把醫療資源喬到更有效率、更有人力或健保成本效益最佳的地方。但依據台灣健保歷史經驗,過去幾次推動,效果或許差強人意。最近一次的推動在2019年的疫情期間後完全終止,目前再次推動!
💡這次的新制,從亞洲灣醫智庫的角度來看,最大的亮點在於它把醫院的財務誘因跟分級醫療的落實更直接地綁在一起,大力加大痛因。醫院如果輕症、門診收太多,可能會直接影響到醫院的總額預算或斷頭直接不給付。這個「健保財務加大棒」的政策外患再加上醫院內憂「護理人力病房持續關」,理論上希望能促使大型醫院體系更積極地思考如何與社區、基層合作,把資源聚焦在急、重症的病人身上。
🧩 那麼,這次分級醫療成功機率提升有多高?關鍵在這 6 點!
「錢」驅動力提升💸:過去的分級醫療,大型醫院在經濟上感受到的壓力相對有限。但這次個別總額上路後,如果輕症、門診服務塞爆醫院,直接影響的就是醫院自身的營運績效、並且直接斷頭不給付。這種更直接的財務操作,有機會讓大型醫院更認真要面對轉診分級這件事。
社區及基層醫療升級是關鍵🔧🏥: 過去分級醫療推不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民眾對基層醫療的信任度不夠,覺得社區醫院及小診所「不夠力」。這次如果政府能同步投入資源,提升社區醫院及基層醫療的硬體規格、服務配套、專業親切,甚至鼓勵診所體系間的合作與轉診網絡、醫師們共同合作,讓民眾覺得在社區就能獲得好的醫療照護,不用人擠人、在經濟通膨的環境下又不用多花錢,那分級醫療有機會落地生根!
數位轉型助攻要彎道超車💻📱: 資訊系統的整合絕對是這次成敗的關鍵!更或是建立新的生態系統!用AI新世代的方法處理流程。
如果無法動動手指、或是按按手機就完成轉診作業、流程卡卡、病歷資料無法順暢流通交換,醫師和病人都會覺得麻煩,就直接放棄。
➡️建立一個便捷、安全的醫療資訊共享平台,讓基層和醫院體系可以無縫接軌,才能真正提升轉診效率,確保醫療服務的連續性。
民眾教育要到位🧠📣: 分級醫療最終還是要靠民眾買單。政府需要更聰明、更接地氣的方式,讓民眾了解分級醫療的好處,必將這樣做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幫健保省錢,改變「有病就往大醫院跑」的習慣。這需要時間,工具、更需要有效的溝通策略。
彈性與監測並行📊📍: 過去一刀切的做法,往往忽略了不同區域、不同醫院的特性。這次的新制應該要能更具彈性,允許地方政府和醫療機構因地制宜地調整執行方式、給予時間同時建立完善的監測機制,定期評估成效並滾動式調整,成功的機會也會更大。
整體醫療健康的『餅』要更大:總額斷頭了、分級醫療了、醫中、區域醫院錢就少、地區醫院基層醫療責任多了,怎麼把健康醫療保健事業的共同市場做大,讓大家都是小贏並留在場上繼續玩,是從政策面、政府面、到醫療執行面都要設計的策略!
⚠️ 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淺在的挑戰:
🔺 大型醫院的配合與執行力:經濟誘因與痛因是一回事,實際執行又是另一回事。大型醫院如何建立有效把病人讓出、縮小標準化的轉診流程、與社區基層建立信任的合作關係,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是觀察重點。
🔺 基層醫療的承接能力與品質的把關:基層醫療能否在量能擴充的同時,提升醫療品質甚至醫療硬體或空間流程,是贏得民眾信任的關鍵。政府需要有完善的品質輔導或進化機制,讓基層願意花錢投資自己整體提升。
🔺 民眾就醫行為模式得改變:改變民眾根深蒂固的就醫習慣,需要時間和持續的努力,尤其是高齡長者,不是一蹴可幾。
🔺 總額制度下的醫療品質流失風險:在醫院追求成本控制的壓力下,如何確保醫療品質不打折、醫療人力不流失,甚至能持續提升,是政策制定者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從亞洲灣醫智庫的觀點:
2025 Q2 的醫院個別總額健保新制,確實為分級醫療的落實帶來了新的契機。透過更直接的經濟誘/痛因和更全面的配套措施、包含醫療科技支持與政策綑綁解套,有機會突破過去的瓶頸。但最終的成功,仍然需要政府、醫療機構和民眾三方共同努力,攜手克服挑戰。亞洲灣醫智庫也會持續關注政策的發展與執行成效,希望能為台灣的醫療體系貢獻一份專業的力量。

Comments